欢迎来到
全国心理健康热线:010-85381292 18613365201
1285015491
2024-03-22
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也就是说,大约近3000万青少年正在遭受情绪障碍的困扰。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该作何回应?又该如何预防和破解?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青少年心理健康
据了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教育类提案中,心理健康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面对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聚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除昨日列举的16委员的心理相关提案外,两会代表们还发出了哪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声音”呢?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的提案关注到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他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教师作为最有可能第一个识别出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个体,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他建议应建立全方位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同时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指导机制,包括推进教师职前、职后心理健康培训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推进专业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师心理指导一体化等方面内容。
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拟提交一份关于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提案。针对社区在协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薄弱等问题,他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他建议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待遇;同时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知晓度,使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正确地认知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消除病耻感。
通过体育加强意志力锻炼
全国人大代表樊董伟最关心的话题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他建议加强体育课质量,将体育列入中考、高考甚至大学的一些必考项目,通过体育加强孩子们的意志力锻炼,让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有信心。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建议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杨扬提出七点建议,一、切实落实“学生校内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相关要求,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对此建议纳入学校领导绩效考核;二、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三、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四、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心理课程;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普及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七、加大乡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注和支持力度。
可以看出,聚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代表委员们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建言献策。但是,各方如何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将这些提案真正落地实施,并达到1+1+1>3的效果?
改善学校的教育生态刻不容缓
显然,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代表委员的提议和呼吁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实际举措。目前,有些工作已经展开,有些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具体来说,从政策层面上看,随着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行动计划明确,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学阶段四年级及以上、初高中非毕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可以增加心理咨询服务资源,医院可以适当增加精神科医生的数量,社区可以加强在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的工作,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公众则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减少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
从学校层面上看,既要多招聘心理老师,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要改善学校的教育生态,营造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此前,上海市政协委员、台盟市委机关干部林丽平在上海两会上曾经建议中小学设副班主任。林丽平建议,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有条件的学校一个班级配备两个班主任,分清两人职责,其中副班主任发挥心理建设作用,真正关心到学生的心理,起到发现、陪伴、疏导作用。尤其是在五升六年级时段和八年级时段这两个关键点,要提前介入发现和干预机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检查。
毋庸置疑,班主任通常是学校里与孩子相处最久、对孩子了解最多的老师。如果孩子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问题,那么班主任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有专业能力的人。
因此,作为学生心理建设的首要人选,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能至关重要。
专业人士指出,学校必须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让班主任从一个事务者转变为一名教育者,从鼓励学生去竞争,改为鼓励学生去“共长”,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燃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学生喜欢班集体,喜欢上学这件事。
焦虑的妈妈养不出开心的孩子
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然而,据“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
如果家长时常处在焦虑情绪中,又如何养出一个开心的孩子?种种惨痛的代价让父母警醒:过度焦虑的父母,正在拖垮我们的孩子。
对一些孩子而言,家庭过度紧张的无死角监管是个大问题。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从享受父母的无死角爱护,慢慢转变为讨厌这种爱护。如果父母在无死角的监管中方法失当,那么,孩子就会在监管形成的逼仄环境中变得烦躁或抑郁。
教育是“守望”,更是等待。每个孩子的成长步伐不同,人生体验不同,价值和快乐也不同。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自我觉醒和成长的时间、空间,不疾不徐,静待花开。
最后,以一段话与家长共勉:
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位“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每个家长都应该成为孩子的“成长顾问”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当别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
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着去跺他两脚。
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到冬天会开得更动人......